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Hwuxeum8sE (影音來自網路)
慾望是一般眾生生活的動力,也是修行者修法的精進來源,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的是:[諸苦所因,貪欲為本,若滅貪欲,無所依止],也就是說,是要我們滅貪欲,而不是強迫眾生不能有任何慾望,因為除非已修到"無修無證"的境界,否則要眾生完全沒慾望,本身就已經讓眾生受苦了,佛陀才不會這樣說,佛陀是大智慧者,所以祂知道教導眾生先滅貪欲即可,所謂貪欲,簡單講就是得失心,如果我們對一切事,或物,或人,雖然努力的做,但是絕不存有任何得失心,那我們就接近沒有貪欲心了,譬如以前佛陀在世時,所有弟子去托缽,若那一餐有食物就吃,托缽不到也隨緣不吃,絕不產生硬要得到的心,這樣的心態,就是在修滅貪欲的修行;還有,佛陀並不是教導眾生絕不能生氣,而是要眾生氣過了就好,事情解決了就好,不要一直放在心上,任何事物一直放在心上耿耿於懷,都是錯誤的,也是自己在種苦的因,所以佛陀才會教我們要:[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],而若為了度化眾生,或解決大眾的煩惱痛苦事情,偶而也是可以現怒目金剛相的,所以佛門才會准許那麼多怒目金剛護法來擁護佛教;還有,眾生因為無始無明,都會有一點痴,只要不變成愚痴,那就沒有關係,譬如說,守住佛門清淨戒律,或修行佛法很痴迷,只要記得不要妨礙其他眾生,也不要去強迫其他眾生要這樣修,能懂得隨緣,那就不是愚痴,因為這種修行痴迷,是有助於將來解脫證果,所以只要是正知正見,且能掌握分寸,佛陀是絕對贊成的,但卻不可執著一些不必要的執著,又影響到別人,譬如說,死要收集某種骨董,名畫,把家財耗盡,或死愛請客,招待雜七雜八的朋友,引來家庭禍端,如果這一種就屬於愚痴,長久必會引來苦的因緣;佛門的修行是有準則的,譬如守住初步的五戒,就能得人的果報,守住微細的五戒(已包含一些十善),就能得天神的果報,持續的修持戒定慧,就可得阿羅漢,或辟支佛的果報,除了持續修持戒定慧外,另外持續加修財施,法施,無畏施來利益眾生,且持續加修不分彼此,平等的忍辱心,譬如當初佛陀被哥利王割解身體,還發願將來成佛後,第一個度他的這種胸襟,及持續加修求生佛淨土的清淨法門,或不斷實修自己願力的渡眾生法門,再加上永不忘成佛度眾生的廣大菩提心,這樣修到最後,就會成就佛菩薩的果位,祝福大家~
南無文殊師利菩薩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