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其煩惱,今世壽終以後,能不能往生佛淨土,不如現在,實際的多念[南無阿彌陀佛]或[阿彌陀佛]。

與其煩惱,今世能不能證到果位,不如現在,實際的多修大乘的戒定慧。

與其煩惱,今世能不能得到神通,法力,不如現在,實際的多修禪定,並減少貪欲。

與其等待,未來的一切,不如實際的,保握現在的努力。

佛經中有一段,文殊師利菩薩所說的話:[依靠一無所住的智慧,斷除不住的一切煩惱,這就是大神變(大神通)。]這一段,就是[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]的道理.

前念迷,即煩惱,後念覺,即菩提。

日常生活中,遇到一些人,或事,或物,或自己內心感觸起伏,當有產生生氣,或苦的感覺時,此時只要能迅速警覺:(我現在正在生氣)或(正在不愉快),然後趕快用所知的佛法對峙它,讓它迅速恢復平靜;有時用幾個相應此事的簡單咒語,或佛號,就可以很快調回原位,恢復平靜了。

或日常生活中,當產生快樂,或喜悅的感覺時,此時亦要有所警覺:(這些現象,都只是因為自己在過去的歲月中(包括過去生),所累績的善因緣,故現在可起樂受的果報而已,但這些仍是無常,不可執著)。

菩薩皆以不受一切福德,而得解脫,如金剛經說:[世尊,云何菩薩不受福德,須

菩提,菩薩所作福德,不應貪著,是故說不受福德],簡單的講,你若想要解脫生死輪迴,你若想要證得菩薩的果位,那你於一切福報的樂受,就通通不能貪著,連自我解脫的境界,也不能貪著與停留,而且要把它不分別的,平等的布施出去,讓一切無常的暫時因緣(眾生)各個解脫;當你完全不貪著,證到大無我的佛性時,此時就是一真法界,寂滅為樂的真常境界了!以上這些,就是實際的修行方式,而不是只是會修法,但淪為紙上談兵而已。

金剛經說:[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],這是因為凡夫眾生,都有分別妄想!修行者,譬如,若前一念是[阿彌陀佛],現前一念也是[阿彌陀佛],未來一念也是[阿彌陀佛],這就是讓我們三念變一念,能夠淨念相續,不分別入三摩地,證圓通的有效修行法門。

凡事皆須要有先解決自己的心念(業障)的態度,再解決事情本身,如果遇到緊急的事情,則要兩者同時解決,才可真正去煩惱﹒不管多大的事情,如果已經發生,那雖然已成為既定的事實,但也會已成為過去式,此時任何懊悔,都是沒用的,(可以懺悔改過,但不須懊悔),所以最要注意的是,當下你的自我覺知,覺醒與否,因為這會緣起,你這件事情未來的發展,乃至未來的因果報應,所以非常重要!

中秋節快到了,在此先預祝大家,中秋節快樂!祝福大家~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修[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]的簡單方式。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修[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]的簡單方式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準提佛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